急诊室里的“惊魂一夜”
那天晚上,刘峰趁妻子睡着,偷偷吞了一粒50毫克的伟哥。起初,他确实感觉有点“兴奋”,心跳加快,脸颊发热。可过了半小时,他开始觉得不对劲:头痛得像针扎一样,眼前一阵阵发花,耳朵里还嗡嗡作响。他躺床上想睡,可翻来覆去睡不着,心脏怦怦跳得像要蹦出来。凌晨两点,他实在扛不住,摇醒妻子:“小雅,我头痛得厉害,赶紧送我去医院!”
急救车把刘峰送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时,他脸色潮红,捂着头直喊疼。值班医生周亮接诊后,问清情况,眉头一皱:“你没ED,吃伟哥干嘛?”刘峰支支吾吾:“就……好奇,想试试。”周医生摇摇头,赶紧安排检查:血压160/100mmHg,心率110次/分钟,明显高于正常。
周医生对护士说:“给他测个体温,做个心电图,估计是西地那非的副作用。”心电图结果正常,但刘峰的症状提示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反应。周医生果断下令:“静脉补液,观察一小时,头痛严重就加点止痛药。”
抢救室里,刘峰躺在床上,头痛稍缓,但还是满脸懊恼:“医生,我这吃一次不会有啥大事吧?”
周医生严肃地说:“你运气好,只是轻度副作用。西地那非是处方药,正常人随便吃,可能引发头痛、血压波动,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以后别乱试了!”
病房里的对话:伟哥真相大揭秘
第二天,刘峰被转到内科病房观察。主治医生张丽是个40多岁的女医生,经验丰富。她拿着刘峰的检查报告,坐到床边,语气温和又带点责备:“刘先生,你这好奇心可不小。伟哥不是保健品,是治病的药,你没病吃它干嘛?”
刘峰苦笑:“我看网上说能提神,还以为跟咖啡差不多。吃了才知道这么难受。”
张医生点点头:“伟哥的学名叫西地那非,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增加阴茎血流,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正常人吃,血管扩张过头,反而会出问题。你昨晚的头痛、脸红、心跳快,都是典型副作用。”
小雅在一旁急问:“医生,那他这次会不会有后遗症?”
张医生安慰道:“一次剂量不高,又及时处理,应该没事。但如果他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吃下去可能就不是头痛这么简单了,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刘峰瞪大眼睛:“这么严重?我还以为最多不舒服一下。”
张医生拿出一份资料:“我给你讲讲伟哥的副作用和风险,别再不当回事了。”
正常人吃伟哥,到底行不行? 伟哥是什么?
西地那非(Sildenafil)是全球首个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口服药物,1998年由辉瑞公司推出,商品名“伟哥”(Viagra)。它属于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通过抑制PDE-5酶,增加一氧化氮(NO)水平,扩张海绵体血管,促进勃起。临床上,它主要用于ED患者,推荐剂量为50-100毫克,需在性刺激下起效。
正常人偶尔吃一次可以吗?
理论上,健康男性偶尔服用一次西地那非,不会直接导致生命危险。《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研究表明,单次服用50毫克西地那非,健康人群的耐受性较好。但这不意味着“可以随便吃”。因为伟哥并非设计给正常人使用,它的药理作用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生理反应。
常见副作用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统计,西地那非的副作用发生率在10%-30%,包括:
头痛(16%):血管扩张导致颅内压力升高。
面部潮红(10%):面部血管扩张引起。
视觉异常(3%):暂时性色觉改变或视物模糊,因PDE-6抑制影响视网膜。
心动过速(2%):心血管系统兴奋所致。
消化不良(7%):胃肠道血流改变。
刘峰的头痛和心跳加速,正是这些副作用的体现。《柳叶刀》(The Lancet)还指出,副作用发生率与剂量相关,100毫克以上更明显。
潜在风险
对于健康人群,偶尔服用伟哥的风险虽低,但并非零。以下情况需警惕:
心血管隐患:《英国医学杂志》(BMJ)报道,伟哥可能降低血压,若与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联用,会引发致命性低血压。
心脏负担:美国心脏协会(AHA)警告,心脏病潜在患者服用后,若剧烈活动,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
药物相互作用:与某些抗生素、抗真菌药同服,会增加血药浓度,加重副作用。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因滥用西地那非就诊的病例约3000起,其中10%为健康人群,常见问题为头痛和血压异常。
“提神”传言的真相
网上流传伟哥能“提神壮阳”,纯属误解。研究显示,西地那非对正常男性的性功能无增强作用,仅在ED患者身上有效。所谓的“精神百倍”,多是心理暗示或血管扩张带来的短暂兴奋,与咖啡因完全不同。
后续观察与反思
经过一天补液和休息,刘峰的头痛消失,血压恢复正常。出院时,张医生叮嘱:“伟哥是药,不是玩具。没病别吃,有需求找医生开方,别自己乱来。”
刘峰点点头,对小雅说:“这次真是吓死了,以后不瞎折腾了。”
回家后,他把剩下的伟哥锁进抽屉,再也没碰过。朋友再提“壮阳神药”,他也只是笑笑:“我可不想再头痛一宿了。”
结尾:好奇无罪,用药需慎
刘峰的故事,是对“伟哥神话”的最好解构。它不是万能的“蓝色魔法”,而是有明确适应症的处方药。正常人偶尔吃一次,或许不会大碍,但副作用和风险如影随形。健康的身体无需“锦上添花”,好奇心可以有,但别拿自己当试验品。科学用药,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尊重。
参考文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Sildenafil in Healthy Men, 2000.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Safety of Sildenafil, 1998.
《柳叶刀》(The Lancet):PDE-5 Inhibitors and Adverse Effects, 2019.
《英国医学杂志》(BMJ):Cardiovascular Risks of Sildenafil, 2021.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