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1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大日本帝国(1945-1947)[1]大日本帝国日本国(1947-1952)日本国1945年—1952年

上:代用旗(商船旗)下:国旗

国徽

国歌:《君之代》君が代同盟国分区军事占领示意图

日本本土:由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接管。

台湾与南沙群岛:由中华民国接管。

桦太厅与千岛群岛:由苏联接管。

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以南地区:由美军政厅接管,1948年独立为大韩民国。

关东州:由苏联军事占领,1955年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以北地区:由苏联民政厅接管,1948年独立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南洋厅:由美国占领,1947年转为太平洋群岛托管地。

地位军事占领首都东京都常用语言日本语政府军事政府美国殖民统治 • 1945年-1951年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五星上将• 1951年-1952年 马修·李奇微 上将

天皇 • 1926年-1989年 裕仁

内阁总理大臣 • 1945年 东久迩宫稔彦• 1945年-1946年 币原喜重郎• 1946年-1947年 吉田茂• 1948年 片山哲• 1948年 芦田均• 1948年-1952年 吉田茂

历史时期昭和(冷战)• 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 军事占领开始 1945年8月28日• 降书签署 1945年9月2日• 新宪法生效 1947年5月3日• 和约签署 1951年9月8日• 和约生效 1952年4月28日

面积1950年678,867平方公里人口• 1950年 83,199,637

ISO 3166码JP

前身

继承

大日本帝国

日本国

美治琉球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驻朝鲜美军政厅

苏联民政厅

太平洋群岛托管地

南萨哈林州

日本历史东京审判

时代旧石器时代前15000年以前绳纹时代前12000年–前4世纪弥生时代前4世纪(前10世纪)–3世纪中期大和时代250年–710年古坟时代250年–592年飞鸟时代592年–710年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王朝国家(日语:王朝国家)10世纪初期–12世纪后期平氏政权1167年–1185年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建武新政1333年–1336年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战国时代1467年–1590年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锁国时期1639年–1854年幕末时期1853年–1868年帝国时代1868年–1945年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 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 战前昭和时代1926年–1945年战后昭和时代1945年–1989年盟军占领时期1945年–1952年平成时代1989年–2019年令和时代2019年至今

其他

经济 · 文化 · 年号 · 天皇 · 年表 分类 · 日本主题

查论编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日语:連合国軍占領下の日本/れんごうこくぐんせんりょうかのにほん Rengōkokugun senryōka no nihon */?,英语:Occupation of Japan),又称盟总时期[2],是指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并无条件投降后,由美国为首的部分同盟国实施军事占领的时期,自1945年(昭和20年)9月2日日本投降后正式开始,至1952年(昭和27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后结束[3]。

名义上,同盟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是由战时与日本相关的国家共同负责,实际上均由美国主导。在这段时间内,日本政府仍然正常运作,但受同盟国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掌控。为消除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的余绪,占领当局对于日本实施许多变革,而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政治制度的改造,透过制定新宪法,使得日本从明治时代以来的帝国体制转型成为自由民主制国家,不允许在国际上使用武力,也放弃宣战权。

历史[编辑]

1945年8月14日,日本内阁向同盟国回复,接受《波茨坦公告》条件,将要无条件投降。15日昭和天皇发布《终战诏书》(玉音放送)向国民宣告日本二战投降。于1945年9月2日,日本与同盟国双方代表于停靠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书,象征日本正式进入同盟国的军事占领之下。

在日本签署降书前,以美军为首的同盟国军队于1945年8月28日在横滨登陆,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也在8月30日乘军机抵达东京,麦克阿瑟之后被任命为首任驻日盟军总司令。日本政府在日本本土(日本内地)仍保有治权,但由同盟国透过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间接管治;小笠原群岛与琉球群岛则因日本投降前即被美军攻占,继续由美军管治。同盟国曾打算对于日本实施直接统治,并分为四个占领区,但时任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在1945年9月3日与麦克阿瑟会面时,直接要求撤回此提案[4][注 1]。占领地与台湾、朝鲜半岛等原为日本属地的日军,则是分别向英军、中国国民革命军、苏联红军等现地的同盟国军队投降,并被剥夺行政权。

至1945年底时,美国驻日人员数量已超越35万人。1946年初,轮调至日本的大批部队纳入麦克阿瑟的美国第八军团之下管理。九州由美国陆军第24步兵师占领,同时负责四国的部分占领任务:本州由第1骑兵师占领,北海道由第11空降师占领。从1950年6月起,这些的部队开始大范围裁员,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当北朝鲜攻打韩国时(参见朝鲜战争),负责占领九州的美国陆军第24步兵师曾试图进入韩国以阻挡北朝鲜的攻势,但这些士兵们由于在半夜就被突然送往韩国显得措手不及,因此伤亡惨重、被迫撤退,这种状况持续到其他同盟国占领军前来增援时才能击退北朝鲜人民军。

1946年2月21日,一支含有英国、澳大利亚、英属印度、新西兰等国的英联邦占领军进占日本。而在当时,这些军队主要负责日本除军事以外的各种事务,包括处置日本的军工业[5]。英联邦占领军也负责驻守日本西部的几个地区,指挥部设在吴市。该部队最多时有四万人,但是在1947年,该部队在日本的活动逐渐减少,直至1951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1951年9月8日,日本与同盟国签署《旧金山和约》,1952年4月28日生效。在《旧金山和约》生效后,参与签署的同盟国正式结束针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恢复原有的国家权力及主权独立地位。日本政府在2013年,正式订定约生效的4月28日为“主权恢复日(日语:主権回復の日)”。

统治[编辑]

主条目:日本分治计划、美国统治琉球时期和美国统治小笠原诸岛时期(日语:アメリカ施政権下の小笠原諸島)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期间,设置由11个相关同盟国组成的远东委员会做为最高决策机构,主要的统治机关则为1945年10月2日成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简称“SCAP”(为英文“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Powers General Headquarters”的缩写),日本人又习称为“GHQ”(英文“General Headquarters”的缩写,意为“总司令部”),并设有对日理事会(日语:対日理事会)做为总司令的咨询机构。在GHQ设置的期间,对日本政府有绝对的指导权。进驻日本的盟军以美军为主,加上少部分以英国为首的英联邦占领军组成,至于中华民国、苏联、荷兰等相关同盟国并没有军队进驻,仅派遣驻在武官。

二战后期,同盟国曾打算依循德国模式,由美、英、苏、中四国分区军事占领日本(即日本分治计划),并且制定了多个版本的计划。但同盟国最终接受重光葵“以透过身为国民的崇拜对象的天皇来统治较为容易”的主张,利用既有的日本政府机构实施间接统治,日本政府的主权则受到限制。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内地示意表

区域

军事占领者

军事占领时间

备注

日本本土

驻日盟军总司令部

1945年8月28日开始1952年4月28日结束

盟军在《降伏文书》签署后正式军事接管。驻日盟军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英联邦占领军为辅。英联邦占领军主要驻扎于中国地方与四国地方。

小笠原诸岛

美国

1946年1月26日开始1952年4月28日结束

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在1946年1月26日提交备忘录,停止日本对小笠原诸岛的施政权,并且交由美国海军军事占领。1968年6月26日交还日本统治。

伊豆群岛

1946年1月29日开始1946年3月22日结束

伊豆大岛居民于1946年3月初提出〈大岛大誓言〉(即大岛临时宪法),期待建立“大岛共和国”,但日本向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强力表示反对[6]。

琉球群岛

1945年4月5日开始1952年4月28日结束

美国在冲绳岛战役后军事占领与管治,《旧金山和约》签订生效后美国负责托管,但并未涉及主权问题。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群岛移交日本统治,在此之前已先将吐噶喇列岛与奄美群岛移交日本。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美国军事接管时期被暂时划入行政管辖范围。目前存在主权争议。

桦太厅(库页岛南部)

苏联

现今存在领土争议

苏联在1945年苏日战争后军事占领与管治。日本在签订《旧金山和约》后放弃桦太厅以及千岛群岛之主权,但主张拥有北方四岛主权[注 2][7],目前争议尚未解决。

千岛群岛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属地示意表

区域

军事占领者

备注

台湾及附属岛屿

中华民国

盟军将领蒋中正自1945年10月25日起进行接管[8]。用以解决战后领土问题的《旧金山和约》与《中日和约》条文当中,日本声明“放弃”台湾,无提及台湾主权之移转对象[9]。

美国、英国、日本政府曾表示日本于1952年的《旧金山和约》放弃台湾主权之后台湾的归属未定[10][11][12],《中日和约》亦无决定台湾的归属[13][14]。中国国民党主政下的中华民国政府也曾承认“查金山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台湾澎湖,而未明定其谁属,此点自非中日和约所能补救。”[15]但之后称自1945年10月25日起取得台湾主权[16][17],在签订《中日和约》后得到确认[18][19]。

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皆宣称拥有台湾的领土主权。

新南群岛(南沙群岛之一部)

盟军一般命令第一号中未提到南沙群岛,但由于日占南沙群岛由台湾总督府高雄州管辖,所以在战后,中华民国海军事实上占领南沙群岛岛屿,并进行命名、绘制地图,直到中国内战撤守部分岛屿。1960年后陆续有他国开始声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由于南沙群岛定义不清,造成现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皆宣称拥有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并各自在实际控制的岛礁上部署军力,其中中华民国至今控制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太平岛。

朝鲜

北纬38度线以北

苏联

战后由苏联军事政府军事接管,1948年9月9日独立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北纬38度线以南

美国

战后由驻朝鲜美国陆军司令部军政厅军事接管,1948年8月15日独立为 大韩民国。

南洋厅(南洋群岛)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开始军事占领与管治,1947年7月18日起改为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由联合国交付美国托管。

※注1:本列表仅收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属地(即日本法律所称的“外地”),不包含战时的占领地与傀儡政权。※注2:《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放弃上述属地的所有主权。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租借地示意表

区域

军事占领者

备注

关东州

苏联

苏联在1945年苏日战争后军事占领与管治,1955年移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密苏里号上准备签署降伏文书的日本政府官员

英军第五啹喀步兵团(英语:5th Royal Gurkha Rifles)第二营在广岛吴市街上行军(1946年5月)

同盟国分占日本的计划,但最后并未采用,而是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政策[编辑]

更多信息:日本战后改革

同盟国对日本实施多项改革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与经济上的自由化、民主化,以及非军事化。

政治[编辑]

更多信息:日本国宪法、象征天皇制和日本国宪法第九条

1945年10月4日,在麦克阿瑟的指示下,日本开始进行修改宪法的工作。经由GHQ的草拟、与日本方面的修订后,新的《日本国宪法》(下列简称新宪法)自1946年11月3日公布、于1947年5月3日起施行,原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同时失效。新宪法公布之后,日本的政治体制从天皇职掌大权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改变为国民主权的君主立宪制。

象征天皇制[编辑]

在同盟国的主导下,日本天皇与皇室的地位受到很大结构的改变。在新宪法实行后,天皇被除去原有的统治权力,仅存象征地位与有限的职权,而且没有明文给予其国家元首的地位,即所谓的“象征天皇制”。与天皇地位相关的日本宪法第一章,将天皇定位为日本国家与国民整体的象征,只能执行任命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召集国会等国家礼仪相关的事务(在宪法之中称作为“国事行为(日语:国事行為)”)。日本皇室财产(日语:皇室財産)大多被转移给予国家与地方政府,直系血亲以外的皇室成员则失去皇族身份。虽然部分日本皇室成员在战时担任公职,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受到战犯处置。而透过《人间宣言》的发表,天皇也否定自己作为“现人神”(现世人间的神)的身份。

虽然战后日本天皇与皇室的形象被大程度改变,日本民众对于象征天皇制与天皇放弃现人神身份大多能够接受。根据《每日新闻》在1946年所做的民意调查,象征天皇制有85%支持、13%反对、2%不明,显示战后的日本民众仍然支持皇室继续存续[20]。

放弃宣战权[编辑]

新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以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缘此,日本被认为放弃宣战的权利。

军事[编辑]

武装解除[编辑]

在同盟国的指挥下,日本实施全面性的解除武装,海外日军被全部遣送回国,但也发生苏联强行扣留日本军俘的西伯利亚滞留者情事。日军残存的武器被全部报废,部分原日军占领地的武器成为同盟国的战利品,部分日军先进的武器与技术资料(如飞机、火箭、潜艇等)则被美国与英国以研究为由接手。

军事审判[编辑]

主条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在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后,其中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对战争发动者的惩罚。为此而设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成立后,便开始审判曾参与二战的日本军人(包括朝鲜籍和台湾籍日本兵),其中参与审判的除美国之外,还包括英国、苏联、加拿大、法国、荷兰、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菲律宾这些胜利的同盟国共同任命法官审理。

原本各国代表(含美国舆论)商议必须审判“日本神圣统治者裕仁”并处以绞刑,但由于日本人民仍然听命于日本政府,而日方政府则用各种方法极力阻止麦克阿瑟将裕仁传召到法庭(他们认为天皇以任何身份被传召上法庭都是一种侮辱),所以麦克阿瑟认为裕仁对整个日本政府及人民中仍有强大的影响力,加上日本人民爱戴裕仁的程度更甚于战前德国人民爱戴希特勒的程度。要是将他处死,等于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火种,日本人民势必会展开报复。麦克阿瑟甚至一度报告杜鲁门总统,若是一定要用死刑来对待裕仁,那最少要再调派超过一百万部队到日本。最后经过麦克阿瑟的斡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不再讯问或提讯裕仁,于是安排他视察战后的日本全国各地。

审判结果共28个被告被定罪:7人因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决绞刑,于1948年12月23日在东京巢鸭监狱执行死刑;16人被判决终身监禁,2个被告被判决有期徒刑,1人免予起诉,2人在审判前病死。

此外,有26名台籍日本兵因于拉包尔战俘营虐待战俘被盟军国际审判庭,判成战犯,判决死刑。台籍日本兵被审判有罪,判处监禁劳役者,亦达175人之多。而且他们得到的审判条件相当差。

再军备化[编辑]

参见:警察预备队、自卫队和美日安保条约

由于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进入冷战对峙的局面,加上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与日本在1951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签署日同时签订《美日间安全保障条约》,正式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原有代表同盟国的美国军队则在军事占领结束后转型成为驻日美军;1960年1月19日,美日两国签订新的安全保障条约,即现今的《美日安保条约》。

虽然战后日本在宪法中规定不得拥有军队,但是被迫于冷战情势的需要,日本政府在GHQ的许可下建立准军事组织,实行有限度的再军备化。日本先在1950年建立警察预备队(后改称保安队),又在1952年建立海上警备队(日语:海上警備隊)(后改称警备队),这两个组织在1954年升格为陆上自卫队以及海上自卫队,与另外建立的航空自卫队共同组成自卫队,成为日本实质的国家武装部队,但是在各项高精尖装备、航空航天、远程战略投送方面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和管制。

经济[编辑]

为了去除被同盟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基础的日本财阀,在GHQ的授意下,日本政府施行财阀解体。

教育[编辑]

主条目:日本战后教育改革(日语:学制改革)

参见:民间情报教育局

为了彻底去除日本军国主义思想,GHQ下令全面施行教育改革,由国民教育深入的扎下民主化的基础。

文化、思想[编辑]

参见:废除汉字

英语公用语化计划[编辑]

在签署降伏文书后,GHQ突然提出包含占领期间的公用语为英语这一项目的三布告(日语:三布告),并命令政府在次日上午10时前向国民公布。日本外务省以违反波茨坦宣言内容为由与美方交涉,最终撤回了三布告的全部内容。

GHQ意图推行“废除汉字”政策,不过这项改革未能受到民意认同,故没有实行,但日本政府也设法将汉字减少并简化字体,制定了当用汉字。

媒体、舆论[编辑]

参见:民间情报教育局

占领军犯罪[编辑]

参见: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期间强奸案(日语:占領期日本における強姦)

日本战败后,占领军强奸日本女性事件频发(日语:占領期日本における強姦),仅美占琉球(现冲绳县)就有10,000女性被强奸[21][22][23]。1945年8月26日,日本政府成立了为占领军提供性服务的“特殊慰安设施协会”[24][25][26][27]:22:17。美军慰安妇的数量一度达到7万之多[28][29]。

关键人物[编辑]

历史学家霍华德·B·荀伯格(英文:Howard B. Schonberger)认为在战后日本的占领政策中,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约瑟夫·格鲁、托马斯·亚瑟·比森(日语:トーマス・アーサー・ビッソン)、詹姆斯·S·凯伦、哈里·肯(日语:アメリカ対日協議会)、小威廉·亨利·德雷珀(日语:ウィリアム・ヘンリー・ドレイパー・ジュニア)、约瑟夫·道奇、约翰·福斯特·杜勒斯8人为关键人物[30]。

影响[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参见[编辑]

一般命令第一号

日本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日本帝国

日本国宪法

同盟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美国统治琉球时期

旧金山和约

美日安保条约

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政权移交

同盟国军事占领德国

同盟国军事占领奥地利

注释[编辑]

^ 永井和によれば、重光の具申により方针を撤回させたことは重要であり、日本の无条件降伏が军に対するものであって国に対するものではないことに基づくとする。

^ 该群岛由苏联(今俄罗斯)占领及统治,故俄方将其视为千岛群岛的一部分并将其称作“南千岛群岛”;日方不以为然,认为其不属于千岛群岛,而是北海道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编辑]

^ 1947年《日本国宪法》颁布后,日本官方不再以此为正式国号。

^ 张盛杰、锺伟顺、张志义等. 《新探索世界史—20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蛻變》. 香港: 龄记出版有限公司. 2013年: 334页. ISBN 9626101636. 在1945-1952年间的盟总(全称“盟军总司令部”)时期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Japan, 1900 a.d.–present.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8).

^ 杉田一次の回想-2-杉田一次著‘情报なきミズリー号舰上の降伏调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映像で见る占领期の日本-占领军撮影フィルムを见る- 永井和京都大学教授

^ British Commonwealth Occupation Force 1945–5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USTRALIAN WAR MEMORIAL

^ 伊豆大岛独立构想と1946年暂定宪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榎泽幸広,名古屋学院大学论集 社会科学篇 第49巻 第4号 pp.125―150より

^ 外務省: 北方領土問題に関するQ&A (関連質問). [201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ansard -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1952 年‘中日和约’的性格再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11-123页,徐浤馨,台湾国际研究季刊,第8卷第4期,2012年/冬季号

^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XXXI.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英语: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4: 896页 [2015-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30) (英语). ......technical sovereignty over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has never been settled. That is because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merely involves a renunciation by Japan of its right and title to these island. But the future title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nor is it determined by the peace treaty which was concluded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Japan.

^ HC Deb(英语:Hansard) 04 February 1955 vol 536 c159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Under the Peace Treaty of April, 1952, Japan formally renounced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but again this did not operate as a transfer to Chinese sovereignty, whethe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 to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authorities.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are therefore, in the view of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territory the de jure sovereignty over which is uncertain or undetermined."

^ 衆議院会議録情報 第087回国会 予算委員会 第12号. 昭和54年2月16日. p. 47. (日语). "台湾及び澎湖島に対するわが国のあらゆる権原はサンフランシスコ平和条約によって放棄せられたわけでございます。その場合に、それがだれのために放棄せられたかということがサンフラシスコ平和条約では決め得なかった。したがって、その台湾及び澎湖島の帰属先が法律的に未定であった、サンフランシスコの平和条約では未定であったというところからその問題が発生するわけで、いわゆる台湾の地位がどうなのだという問題かその後ずっとあったわけでございます。"

^ HC Deb(英语:Hansard) 04 May 1955 vol 540 c187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It is clear from what Mr. Dulles said at the time of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that he was in no conflict with us on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sition. Mr. Dulles at a Press conference on 1st December was reported as saying when he was asked whether the legal position of the coastal islands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Formosa: “The legal position is different by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technical sovereignty over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has never been settled. That is because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merely involves a renunciation by Japan of its right and title to these islands. But the future title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nor is it determined by the Peace Treaty which was concluded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Japan. Therefore the juridical status of these islands,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juridical status of the offshore islands.”"

^ 衆議院会議録情報 第038回国会 外務委員会 第2号. 昭和36年2月2日. p. 23. (日语). "日華条約には領土条項と称すべきものはないのでありまして、日華条約をどこに適用するかということについての了解があるのであります。従って日華条約によりまして日本が台湾及び澎湖島を中華民国に帰属せしめたという意思表示はしていないのでございます。"

^ 〈议定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总报告书〉(民国41年5月13日),第11面左页,外交部“对日和约”案卷第54册,台北:国家档案局

^ 苏瑶崇,“终战”到“光复”期间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史馆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9月

^ 台湾省咨议会.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蔡鴻文先生史料彙編(下) (PDF). 台湾省咨议会. 2005年12月 [2015-05-03]. ISBN 986-00-42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7-14).

^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 臺灣光復.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 “台湾的国际法地位”说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外交部

^ 毎日新闻 1946年5月27日

^ Rape and War: The U.S. Experience [Archive] - The Phora. www.thephora.net.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 " by one academic's estimate, as many as 10,000 Okinawan women may have been raped and rape was so prevalent that most Okinawans over age 65 either know or have heard of a woman who was rap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war."

^ "3 Dead Marines and a Secret of Wartime Okinawa" New York Times, June 1, 2000

^ 小林大治郎; 村瀬明. 《みんなは知らない国家売春命令》. 雄山阁. 2008年5月 [2020-08-15]. ISBN 97846390204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日语).

^ 上村, 敏彦 . 《花街・色街・艶な街》. 街と暮らし社 . 2008年1月 [2020-08-15]. ISBN 97849013171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日语).

^ 貴志 謙介 終戦わずか2週間後「東京の慰安婦」は米軍のいけにえにされた. 现代ビジネス (讲谈社). 2018-08-15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3).

^ Kovner, Sarah. Occupying Power: Sex Workers and Servicemen in Postwar Jap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二战后日本设“国家卖春机关” 专门服务美军. 人民网. 2015-08-04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 美媒:日本战后曾为驻日美军提供7万名慰安妇. 华夏经纬网 . 2007-04-27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Howard B. Schonberger,Aftermath of War: Americans and the Remaking of Japan, 1945-1952.翻訳:ハワード・B. ショーンバーガー‘占领1945〜1952―戦后日本をつくりあげた8人のアメリカ人’宫崎章(日语:宮崎章)訳、时事通信社、1994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Voices of the Key Participan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the Claremont Colleges Digital Library(英文)

J.C.S 138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ASIC DIRECTIVE FOR POST-SURRENDER MILITARY GOVERNMENT IN JAPAN PROPER(英文)

RELATIONS BETWEEN ALLIED FORCES AND THE POPULATION OF JAP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The U.S. Army in Post WWII Japan(英文)

The Road Ahead: Lessons in Nation Building from Japan, Germany, and Afghanistan for Postwar Iraq, by Ray Salvatore Jenning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y 2003, Peaceworks No. 49,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The PDF report contains a chapter on the occupation policies.)(英文)

Memories of Wa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Japanese Historical Memor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A sweet memory: My first encounter of an American soldi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Hirata Tetsuo and John W. Dower, "Japan's Red Purge: Lessons from a Saga of Suppression of Free Speech and Thought"(英文)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Voices of the Key Participants The Pacific Basin Institute produced a 10-part videotaped documentary series The Pacific Century, in 1993. For part 5, "Reinventing Japan," which focuses on post-World War II Japan, key figures of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government we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views.(英文)

Zaibatsu Dissolution, Repar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Guidance.(英文)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概览

战役

战斗(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军事行动(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领袖

同盟国

轴心国

指挥官

伤亡

会议

简介主题

空战

闪电战

军衔

后勤区

密码学

宣战(英语:Declarations of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外交

流亡政府(英语:List of governments in exile during World War II)

大后方

澳大利亚(英语:Australian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英国(英语:United Kingdom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国(英语:United State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太平洋群岛(英语:Pacific Island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英国贡献

军事勋章

军事装备

军事产业(英语: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海军(英语: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纳粹劫掠

反对(英语: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科技(英语: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同盟国合作(英语:Allie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桑葚港

总体战

战略轰炸

追击战略争议

傀儡政权(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puppet states)

女性(英语:Women in World War II)

艺术(英语:Art and World War II)

音乐(英语:Music in World War II)

战区(英语: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亚洲及太平洋

中国

东南亚

太平洋

太平洋中北部

太平洋西南部

印度洋(英语: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

欧洲

西方

东方

地中海、中东及非洲

非洲北部

非洲东部

意大利

非洲西部(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大西洋

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美洲

影响

第二次国共内战

台湾海峡两岸分治

朝鲜战争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希腊内战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冷战

同盟国军事占领德国

奥得河—尼斯河线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苏联军事占领(英语:Military occupations by the Soviet Union)

波罗的海国家

匈牙利

波兰

罗马尼亚(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去殖民化

驱逐德意志人

严责行动

奥索维亚金行动(英语:Operation Osoaviakhim)

回纹针行动

马歇尔计划

联合国

战争罪行(英语: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同盟国

苏联

英国(英语:British war crimes)

美国

轴心国

克罗地亚

迫害塞尔维亚人

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

德意志国防军(英语:War crimes of the Wehrmacht)

强迫劳动

犹太人大屠杀

审判

意大利

日本

南京大屠杀

肃清大屠杀

马尼拉大屠杀

731部队

审判

性暴力

德国军用妓院

德国集中营妓院

同盟国占领区强奸

法国(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France)

德国

日本(英语: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波兰(英语:Rape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oland)

塞尔维亚(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Serbia)

慰安妇

Marocchinate(英语:Marocchinate)

参与者同盟国

澳大利亚

比利时

巴西(英语:Brazil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后)

加拿大(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中国

古巴(英语: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埃塞俄比亚

芬兰(1944年9月以后)

法国

自由法国

希腊

印度(英语:India in World War II)

意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后)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

卢森堡(英语:Luxembourg in World War II)

荷兰

军事史(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新西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纽芬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found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挪威

菲律宾

波兰(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南罗德西亚(英语:Southern Rhodesia in World War II)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后)

狮子山(英语:Sierra Leone in World War II)

南非(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苏联(英语:Soviet Union in World War II)

斯威士兰(英语:Eswatini in World War II)

英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 in World War II)

美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

轴心国

阿尔巴尼亚(英语:World War II in Albania)

意大利占领

德国占领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中国

汪精卫国民政府

克罗地亚

芬兰(1944年9月以前)

法国

维希法国

法属印度支那(英语:French Indochina in World War II)

法属西非(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纳粹德国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国民军

伊拉克

意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前)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日本

满洲国

菲律宾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前)

暹罗

斯洛伐克

中立国(英语:Neutral powers during World War II)

爱尔兰(英语:Irish neutrality during World War II)

葡萄牙(英语:Portugal during World War II)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梵蒂冈

抵抗运动

奥地利

比利时(英语:Belgian Resistance)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n resistance move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国

东北抗日联军

捷克

丹麦(英语: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爱沙尼亚

埃塞俄比亚(英语:Arbegnoch)

法国

德国

希腊

意大利

韩国

韩国光复军

朝鲜义勇军

拉脱维亚(英语: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立陶宛(英语:Resistance in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

卢森堡(英语:Luxembourg Resistance)

马来亚

荷兰(英语: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兰(英语: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

罗马尼亚

泰国

斯洛伐克

乌克兰

越南

越南国民党

越南独立同盟会

南斯拉夫

战俘

芬兰籍苏联战俘

德国籍战俘

苏联(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阿塞拜疆(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Azerbaijan)

美国(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英国(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Kingdom)

意大利籍苏联战俘

日本籍战俘(英语:Japanese prisoners of war in World War II)

苏联

波兰籍苏联战俘(英语:Polish prisoners-of-war i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39)

苏联籍战俘

德国

芬兰(英语:Soviet prisoners of war in Finland)

罗马尼亚籍苏联战俘

时间轴前奏

非洲(英语:Abyssinia Crisis)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亚洲

中国抗日战争

诺门罕战役

欧洲

莱茵兰再军事化

德奥合并

慕尼黑协定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希姆莱行动

1939年

波兰战役

假战

桂南会战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1940年

德国入侵丹麦

挪威战役

德国入侵卢森堡

荷兰战役

比利时战役

法国战役

枣宜会战

不列颠战役

西部沙漠战役

意大利入侵英属索马里兰(英语:Italian invasion of British Somaliland)

百团大战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

希意战争

罗盘行动

1941年

豫南会战

中条山会战

东非战役

南斯拉夫战役

上高会战

希腊战役

克里特岛战役

英国伊拉克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

夏季战争(英语:Summer War)

继续战争

银狐作战

立陶宛六月起义

叙利亚-黎巴嫩战场

基辅战役

英苏入侵伊朗

列宁格勒围城战

高尔基轰炸(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战役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珍珠港事件

香港保卫战

菲律宾战役

第二次长沙战役

马来亚战役

北婆罗洲战役(英语:Battle of Borneo (1941–1942))

希腊大饥荒

1942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日本入侵缅甸

第三次长沙会战

爪哇海海战

帝汶战役

珊瑚海海战

加扎拉战役

荷兰港战役

日军占领阿图岛

日军占领基斯卡岛

浙赣战役

中途岛海战

热泽夫战役

蓝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新加坡战役

圣纳泽尔战役

迪耶普战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火炬行动

中国河南饥荒

1943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突尼斯战役

鄂西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所罗门群岛战役

阿图岛战役

西西里岛战役

茅舍行动

下第聂伯河攻势

意大利投降

《卡西比尔停战协定》

吉尔伯特-马绍尔群岛战役

缅甸战役

滇西缅北战役

常德会战

孟加拉饥荒

1944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卡西诺山战役

鹅卵石行动

纳尔瓦战役

科尔逊-契尔卡塞攻势

豫湘桂会战

霸王行动

诺曼底登陆

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役

巴格拉基昂行动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

坦能堡防线战役

华沙起义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攻势

贝尔格莱德攻势

解放巴黎

龙骑兵行动

哥德防线

市场花园行动

塔林攻势

十字弓行动

联合轰炸机攻势(英语:Combined Bomber Offensive)

拉普兰战争

菲律宾战役

莱特湾海战

斯雷姆防线(英语:Syrmian Front)

布达佩斯攻势

布达佩斯围城战

缅甸战役(英语:Burma campaign (1944–1945))

突出部之役

地板行动

荷兰饥荒(英语:Dutch famine of 1944–1945)

1945年以后(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马尼拉战役

硫磺岛战役

草裙舞计划

中欧会战

冲绳岛战役

桂柳反攻作战

湘西会战

葡萄弹行动

柏林战役

布拉格攻势

德国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婆罗洲战役

台北大空袭

同盟国海军对日炮击

八月风暴行动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

库页岛战役

千岛群岛登陆行动

占守岛战役

越南饥荒

日本投降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书》

分类

主题

查论编 大日本帝国思想・政策方针

尊王攘夷(尊王论(日语:尊王論)和攘夷论(日语:攘夷論))

国体(日语:国体)

国家神道(神佛分离)

国粹主义

日本主义(日语:日本主義)

文明开化

脱亚入欧

八纮一宇

南进论

南方作战

北进论

亚细亚主义

东亚新秩序

基本国策要纲(日语:基本国策要綱)

国体之本义(日语:国体の本義)

臣民之道(日语:臣民の道)

神州不灭

天皇帝国天皇

明治天皇

大正天皇

昭和天皇

宪法上的角色

国家元首 - 天皇大权 - 大命降下(日语:大命降下)

咨询机构

元老

内大臣府

枢密院

重臣会议

御前会议

象徴

日章旗

旭日旗

国徽(菊花纹章 - 桐纹)

玺印

御玺

国玺

《君之代》

政治

藩阀

《大日本帝国宪法》

《五条御誓文》

《教育敕语》

大政翼赞会

国体(日语:国体)

国民精神总动员

《治安维持法》

《战时教育令》

《战时行政特例法》

特别高等警察

邻组

大东亚会议

大东亚共荣圈

身份

四民平等

臣民

皇族

华族和朝鲜贵族

士族

卒族(日语:卒族)

平民(新平民)

非国民

部落民

非人

秽多

家船

政府政权

太政官(三职 → 二官六省 → 三院:正院、太政大臣和参议) → 征夷大将军 → 内阁(内阁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

行政(省厅)

宫内省

递信省和铁道省 → 运输通信省 → 运输省和递信院(日语:逓信省)

外务省

大藏省

刑部省 → 司法省(日语:司法省)

文部省

兵部省 → 陆军省和海军省

民部省 → 内务省

工部省 → 农商务省 → 农林省和商工省(日语:商工省) → 农商省

神祇省(日语:神祇省) → 教部省(日语:教部省)

拓殖务省‧拓务省

企画院(日语:企画院)

厚生省

兴亚院

情报局(日语:情報局)

大东亚省

军需省

立法(帝国议会)

集议院(日语:集議院) → 左院 → 元老院 → 贵族院 - 众议院

司法(裁判所)

大审院 - 控诉院(日语:控訴院) - 地方裁判所(民事地方裁判所(日语:民事地方裁判所)和刑事地方裁判所(日语:刑事地方裁判所)) - 区裁判所(日语:区裁判所)

地方法院(日语:地方法院)

高等法院(日语:高等法院)

其他

弹正台、右院

军事日本军

大本营

参谋本部

军令部

《军人敕谕》

《战阵训(日语:戦陣訓)》

日本核研究

神风特攻队

日军战争罪行

军事参议院

大日本帝国陆军

陆军三长官

陆军飞行战队

铁道联队(日语:鉄道連隊)

近卫师团

皇道派

统制派

残留日本兵

宪兵

大日本帝国海军

海军航空队

海军陆战队

舰队派(日语:艦隊派)

条约派(日语:条約派)

历史明治时代

明治维新

明治改元之诏

戊辰战争

日清修好条规

岩仓使节团

版籍奉还

废藩置县

地租改正

明治六年政变

自由民权运动

废刀令

日朝修好条规

台湾出兵

桦太千岛交换条约

日朝修好条约

西南战争

琉球处分

天津条约

大津事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

广岛大本营(日语:広島大本営)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

乙未战争

义和团之乱

日英同盟

日俄战争

朴茨茅斯条约

日比谷纵火事件

第二次日韩协约

日韩并合

大正时代

大正政变

大正浪漫

大正民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米骚动

日本干涉西伯利亚

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

宇垣裁军

《种族平等议案》

《普通选举法(日语:普通選挙法)》

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海军条约》

关东大地震

满蒙问题

昭和时代

昭和摩登

昭和金融恐慌

济南惨案

经济大萧条

《伦敦海军条约》

五一五事件

二二六事件

昭和维新

满洲事变

第一次上海事变

苏日边界冲突

大政翼赞会

《防共协定》

第二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上海事变)

《日德义三国同盟条约》

《日苏中立条约》

太平洋战争和大东亚战争

松代大本营(日语:松代大本営跡)

大东亚会议

东京大轰炸

冲绳岛战役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

苏联参战

日本投降

《波茨坦宣言》

《玉音放送》

同盟国占领下的日本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臣籍降下

《和平宪法》 → 日本国

宗教律法、制度及思想

《现人神》

《敕祭社》

《国家神道》

《大教宣布(日语:大教宣布)》

《祭政一致》

《近代社格制》

《神道指令》

神社(宫)

伊势神宫

东京大神宫

橿原神宫

明治神宫

靖国神社

护国神社

凑川神社

台湾神宫

台南神社

朝鲜神宫

关东神宫

南洋神社

桦太神社(英语:樺太神社)

机构

神祇省(日语:神祇省) → 教部省(日语:教部省) → 社寺局(日语:社寺局)

大教院 → 神道事务局(日语:神道事務局)

神社局 → 神祇院(日语:神祇院)

日本大学皇道学院(日语:日本大学皇道学院)

全国神职会(日语:全国神職会)

皇典讲究所(日语:皇典講究所)

经济

日本经济史

富国强兵

经济新体制确立要纲(日语:経済新体制確立要綱)(统制经济)

文教法令、方针

《教育令(日语:教育令)》 → 《战时教育令》

《台湾教育令》

《朝鲜教育令》

《大学令(日语:大学令)》

《帝国大学令(日语:帝国大学令)》

《专门学校令(日语:専門学校令)》

《师范学校令(日语:師範学校令)》

《高等学校令(日语:高等学校令)》 → 《高等中学校令(日语:高等中学校令)》(未实施)

《中学校令(日语:中学校令)》、《实业学校令(日语:實業学校令)》、《高等女学校令(日语:高等女学校令)》 → 《中等学校令(日语:中等学校令)》

《小学校令》 → 《国民学校令》

内鲜一体

日台共学制度

皇民化运动

学术机构

帝国图书馆(日语:帝国図書館)

帝国学士院

帝国美术院

高等教育(日语:旧制高等教育機関)

官立大学

帝国大学

大学(日语:旧制大学)

商科大学

工科大学

医科大学

文理科大学

大学预科

师范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日语:高等師範学校)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日语:女子高等師範学校)

专门学校

女子专门学校(日语:旧制女子専門学校)

医学专门学校(日语:旧制医学専門学校)

齿科医学专门学校(日语:旧制歯科医学専門学校)

药学专门学校(日语:旧制薬学専門学)

外事専门学校(日语:外国語学校 (旧制))

艺术专门学校(日语:芸術系旧制専門学校)

宗教专门学校(日语:宗教系旧制専門学校)

高等学校

高等中学校(日语:高等中学校)

高等商业学校(日语:高等商業学校)

高等工业学校(日语:高等工業学校)

高等农林学校(日语:高等農林学校)

高等商船学校(日语:高等商船学校)

中等教育(日语:旧制中等教育学校)

中学校

高等女学校

实业学校

实业补习学校

初等教育(日语:旧制小学校)

小学校(日语:旧制小学校)

寻常小学校

高等小学校

寻常高等小学校

台湾小学校

公学校

国语传习所

蕃人公学校

蕃童教育所

国民学校

领域依共通法(日语:共通法)之领土分类

内地

其他1(外地2)

外地1

南桦太3属:桦太民政署(日语:樺太民政署) → 桦太厅

台湾属:台湾总督府

朝鲜属:朝鲜总督府

关东州租:关东都督府 → 关东厅(日语:関東庁) → 关东局 - 关东州厅(日语:関東州庁)

南洋群岛托:临时南洋群岛防备队(日语:臨時南洋群島防備隊)民政署 → 南洋厅

大东亚共荣圈(附庸国)

满洲国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和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泰国(进驻(日语:日本軍進駐下のタイ))

缅甸国

菲律宾共和国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太平洋战争时期占领区

法属印度支那(入侵 → 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英语:French Indochina in World War II) - 柬埔寨 - 老挝 - 越南帝国)

大宫岛(占领(日语:日本軍によるグアムの占領))

香港(占领)

大鸟岛(占领)

菲律宾(占领(日语:日本占領時期のフィリピン))

缅甸(占领(日语:日本占領時期のビルマ))

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占领(日语:日本軍によるアンダマン・ニコバル諸島の占領))

圣诞岛(占领(日语:日本軍のクリスマス島占領))

热田岛(占领)

鸣神岛(占领)

诺鲁(占领(日语:日本占領時期のナウル))

马来亚(占领)

婆罗洲(砂拉越、文莱、北婆罗洲、纳闽)(占领)

昭南岛(占领)

东印度群岛(占领)

新几内亚岛(占领)

所罗门群岛(占领)

相关设施

鹿鸣馆

游就馆

1:包含属地、租借地和国际联盟托管地。

2:“外地”之概念出于《共通法(日语:共通法)》第一条“于本法称地域,谓内地、朝鲜、台湾,又关东州。前项之内地,包含桦太”。

3:根据《敕令第124号关于桦太之郡町村编制件》编入为外地,直到1942年才因画归日本内务省管辖且适用国内法从而成为内地。

相关推荐

十种管乐团比较受欢迎的乐器 管乐团哪种乐器最吃香
什么是念珠?
beat365中国

什么是念珠?

🪐 06-30 👁️ 761
十种管乐团比较受欢迎的乐器 管乐团哪种乐器最吃香